WATERMAN義大利通花套安全筆 (III)
WATERMAN 42 Continental Safety (III)
鍍金?包金?傻傻分不清?
著名的Pompeiano筆款(Stile Pompeiano)首見於黃金年代末期的1928年,全球經貿盛況空前,尚不知大蕭條即將到來。Pompeiano意指「龐貝城的仕女(Ladies from Pompei)」;全筆佈滿雕飾幾無留白,並以手工在背景輕鑿出緻密工整的菱形刻紋,製造出景深,讓光面的淺浮雕主題,與背景之間產生強烈的對比而更顯立體。雖然是十分精巧聰明的設計,但卻需依靠工匠費時費力的手工鑿刻才能完成。當時報紙上的廣告在圖片下方說明「WATERMAN正品(Watermann’s originale)」以及「熟練工藝手鑿(義語:artisticamente cesellata/英語:artistically chiseled一語雙關,亦指藝術輪廓分明的)」;右方說明「絕對新創(義語:novità assoluta/英語:absolute novelty)」;左方「Dal vero」說明圖片為真實尺寸,與實筆同大。Pompeiano是二零年代WATERMAN義大利通花套安全筆最著名的筆款之一,在筆身不顯眼處刻有兩個大寫字母「L M」,據說是筆款設計師/雕刻師Luigi Meazza名字的縮寫。
在報紙刊登這則廣告的是提供郵購銀器、禮品、餐具、瓷器的CESARE MARINAI,廣告底部提到可至CESARE MARINAI的米蘭地址索取免費目錄。這則廣告開頭「PENNE STILOGRAFICHE MONTATE IN ORO 18 K. RENFORCE~Grande assortimento Watermann’s originale, Kaweco, Ideal~per Uomo, Signora e Giovannetto, da L. 60 in più」意譯「18K包金墨水筆~WATERMAN、KAWECO、IDEAL品牌款式眾多~適合紳士、淑女、青少學子;最低60里拉」。二零年代米蘭的Cavaliere兄弟公司(F.lli Cavaliere)為WATERMAN、KAWECO等品牌安全筆代工製造義式通花套,同時也以自有品牌UNIVERSAL、ANGLO-AMER、IDEAL發售筆款;三零年代後半Cavaliere兄弟分道揚鑣後,改由MONTEGRAPPA為WATERMAN代工部分通花套,這類通花套上同時可見到WATERMAN的地球印記與MONTEGRAPPA的「M G」縮寫標誌。
1928年時的匯率,1美元等於19義大利里拉,60里拉約為3.2美元,近乎勞工階級半個月的薪資。二零年代美國本土派克多福Big Red與WATERMAN #7 Ripple定價都是7美元,1929年新上市的WATERMAN Patrician貴族鋼筆則是10美元。在大蕭條之前,各國筆廠爭相發售更貴更高級的筆款,其實並非一般家庭或學生所能負擔;反倒是大蕭條期間,各大筆廠為了求生存紛紛推出平價系列與學生筆款,意外促成墨水筆更加普及。至於三零年代後,彈性尖被硬尖與半彈性尖取代,主因是打字機變得平價普遍,商業文件要求改用打字撰寫,連帶使得史賓賽體等英文書法式微;舉例說明,三零年代後的平價學生款小筆常具有較軟彈的筆尖,豪華大筆則是配備硬滑的大片筆尖,因為學生仍需要寫功課練字,買得起豪華大筆的成功人士通常只有簽名時才有機會寫字。
典型的義大利型錄,將通花套安全筆歸類為金筆(penne d’oro/ gold pens),但它們並非純金打造。純金的自然狀態非常柔軟又易於延展,不適合用來製作每天都要使用的日常用品。因此,純金一般會混入其他較硬的金屬之後再加工,例如:銅、銀、鉑。混合後的合金,其屬性與外觀取決於合金的組成以及熱處理過程;一般而言,黃金含量越高的合金硬度越低,而價值大致取決於黃金的含量。不同地區,對黃金含量的標示與規定不盡相同;大多數的國家規定最低黃金含量的實金(solid gold)是14K金(585),這也是鋼筆實金筆尖最常用的材質。法國的規定,含金量最低的實金是18 K金(750),這也是義大利金飾最常使用的材質,許多亞洲國家亦採用此標準;只有在英國,9 K金(375)就可以被稱為實金。實金飾品上,黃金含量通常以壓印的記號來表示;大多數歐洲國家很早就開始嚴格規定此類印記的使用,只有義大利是例外。1934年之後,含金量以「開 (karat/carat)」來表示,以「K」、「Kt」、「Ct」等縮寫為記號;也有以完整的「14 karats」或「18 karats」字樣為印記。早期義大利缺少官方規定,實金的金飾有時完全沒有任何代表含金量的標記;義大利金飾大多用18 K金,少數用偏硬的14K金,14K金主要用於光面平整的金飾。
「Reinforced gold」是包金(rolled gold、gold filled、GF)的義語說法;包金不是實金,而是由機器將實金薄片(典型為18 K金),與紅銅或黃銅等金屬底材,壓製而成的複合層板。壓製融合後的包金薄板,擁有實金般的外觀與觸感,又有銅的堅韌,不易凹陷。這種製作過程與鍍金(gold-plated)不可混為一談;鍍金利用電鍍方式,在物體表面鍍上一層近乎純金的金塩,但鍍金層非常薄並不適合再加工。鍍金的物品若每天使用,鍍金層很快就會磨光見底;包金薄板上的實金層則有一定厚度,可承受數十年使用而不磨穿。包金薄板製成的義大利金飾,會以「18 K.R.」或「18 KR」的印記表明材質;「K」是指「開(karat) 」,「R」是指「包金(reinforced) 」;鍍金飾品就無此類印記。早年台灣也有金飾師傅手工捶打出包金薄板後,再加工製作金飾,1980年代後應已絕跡。網路訛傳鍍金層較厚的是包金(gold-plated),較薄的為鍍金(gold-coating),但gold-plated其實正是鍍金。
製作一個新款的義大利貴金屬通花套,通常是先畫下設計圖,再嘗試做出一個樣品;運用的金工技術依設計不同,大致可分三類:浮雕(凸紋飾repoussé)、鏤花(filigree)、扭索刻花(guilloché engraving);不同的裝飾方式或技法可以混用在同一件設計上使裝飾更豐富,工法當然也更複雜。簡單來說,浮雕(repoussé)的做法,是先做好陽紋與陰紋的模具,然後將包金薄板放在兩模板之中壓製。鏤花(filigree)則是先在製作好的包金薄板上仔細描出所要的花樣,再用精密製作的模具以手工或半自動的方式,將鏤空的部份一個一個打洞穿孔,之後再以手工打磨整修。扭索刻花(guilloché)是用特殊刻花的機器,以針具在包金薄板的表面上,重覆刻下不同的幾何圖案;刻花的深度可以調整,深淺不一的刻花紋路能製造出更複雜的效果。
在薄板上完成花樣的製作後,再將製作好的包金薄板裁切,捲成圓桶狀或多面體桶狀之後焊接。通花套上大都可見焊接線,但焊接線處還要仔細打磨,盡力降低違和感;特別的是螺旋式鏤花通花套的焊接線,巧妙的設計隱身在螺旋花紋中,天衣無縫。如此完成的桶狀包金通花套,依所需的長度分段切下之後,套上筆身或筆蓋;或是切成寬度較短的環狀,做為筆身或筆蓋上的環型裝飾。筆夾或筆蓋天冠的做法,也是依此類似的步驟;固定筆夾的方式有兩種:一是固定在筆蓋天冠之下,另一種是直接焊接在筆蓋上。雙色或多色包金通花套的作法,需先決定一個底色(通常就是金色),再加上條狀的玫瑰金或白金,或是以幾何排列方式加上不同顏色的合金,然後用高壓與高溫將所有板塊壓製融合成單一薄板;這樣的加壓手續有時需要反覆進行數次,才能製出多彩的包金薄板供後續加工。
此外,義大利貴金屬通花套還可再加上寶石鑲嵌或琺瑯,使裝飾的花樣更豐富。完成後的包金裝飾,與墨水筆用膠泥(mastic)來接合固定;理論上,包金裝飾可以完整地從墨水筆上取下,因為膠泥這種材料遇熱就會溶解。迥異於當時風行世界的工業革命運動,製作貴金屬通花套的這些步驟,都是依靠金匠或珠寶師傅高超的手工藝在個人工作室中完成。今日欲訂做與二零年代相同的義大利貴金屬通花套並非不可能,只是昂貴的工資與材料加總起來,肯定所費不貲。